搜尋症狀或疾病名稱


1459
黴菌性感染
黴菌存在於環境中,甚至是人的身體裡。身體裡的黴菌會受免疫系統控制,達到一個平衡。當免疫降低或是感染等等,會造成黴菌增長,破壞平衡出現症狀。人類感染黴菌 (例如白色念珠菌) 十分常見,像是香港腳、灰指甲、念珠菌陰道炎。其中以念珠菌陰道炎為例,每四個女性中就有三個在一生中感染念珠菌陰道炎,甚至感染不只一次。除了生殖器官感染,口腔、食道、皮膚感染也很常見。

後尿道瓣膜
後尿道瓣膜導因於後段尿道的基底膜形成褶皺而阻塞尿路,此種阻斷作用會導致不同程度之膀胱傷害,若是嚴重到影響腎臟發育則有可能致命。此疾病發生於胎兒發育早期,且為男嬰先天性下泌尿道阻塞和慢性腎病之常見原因,約每五千至八千個男性胚胎中會有一起後尿道瓣膜疾病。

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疝氣是由於身體和大腿前側交叉處 (腹股溝) 的腹壁肌肉薄弱或閉合不全,當腹腔壓力增大時,會使腹腔內的器官 (如腸子) 掉落至腹股溝處。

足部骨折
足部骨折指的是骨頭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壓力而產生碎裂,而骨折的型態又有分,像是有橫向骨折、線性骨折、斜向骨折等等,另外,骨折也有下列幾種分類,而不論哪一類皆須盡速就醫治療: **開放性骨折或閉鎖式骨折** - 開放性骨折 (open fracture、compound fracture):可以從肉眼看到骨折處,表示皮膚已有外傷,也使得病毒細菌感染的風險增加,因此,醫生通常都會開抗生素給患者服用。 - 閉鎖式骨折 (simple fracture):也稱閉合式骨折,通常骨折處沒有傷口,所以感染的風險較低,不過仍需經過醫生的治療才會復原。 **完全性骨折或不完全性骨折** - 完全性骨折:骨折線有貫穿整個骨頭。 - 不完全性骨折:骨折線沒有貫穿整個骨頭。 **粉碎性骨折** 骨折線不只一條,表示骨頭已壓碎成很多塊。

關節疼痛
關節指的是兩塊骨頭的交界處,通常會因為關節受損、軟骨或韌帶等周邊組織受損、壓迫周邊神經導致關節疼痛。每一個關節都有特定的活動範圍與活動限制,如果超過承受範圍,就很有可能使關節受損。以膝關節為例,膝關節由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側與外側的韌帶束、後方肌肉跟髕骨維持膝關節穩定。如果因為外傷或是退化,造成韌帶撕裂、肌肉受傷、半月板磨損,都有可能破壞平衡,壓迫神經,造成膝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通常仰賴肌肉鬆弛劑、止痛藥物、復健、按摩甚至是更換關節等方式治療。肩關節活動度較大,穩定性也較差,相當容易受傷。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也都是比較容易疼痛受損的關節。

子宮頸疾病
子宮頸位於子宮的底端,為生產時的通道,同時也是女性經血排出的通道,所以在這個通道產生的疾病,則統稱為子宮頸疾病,而子宮頸疾病又可分為下列幾種: **子宮頸炎** 子宮頸炎的發生源自於性行為傳染,可能是衣原體或是淋病的感染,而患部通常會有紅腫或黏液滲出。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為子宮頸的細胞不正常增生,可能浸潤到其他組織或是身體的其他器官。但相較於其他的癌症的生長,子宮頸癌的生長算是較緩慢的,因此通常可以及早診斷及治療。 **子宮頸息肉** 子宮頸的息肉通常好發於40到50歲的女性,而在懷孕的婦女更容易發生。其導因於荷爾蒙的改變,通常都為良性,很少會轉變成惡性的癌症。 **子宮頸閉鎖不全(常發生在懷孕14~20周)** 在正常懷孕的過程中,子宮頸應該是較緊閉的,子宮頸閉鎖不全就是在子宮頸處較早打開或甚至更鬆,而導致有早產或流產的問題。所以當醫師診斷為子宮頸閉鎖不全時,便會實施密集的超音波檢測或是以子宮頸環紮術 (cervical cerclage) 來預防早產的問題。

佝僂症
佝僂症為一種影響幼童骨頭發育的疾病,係因缺乏維生素D及鈣質,導致骨頭發育不良且變形。若在成人身上出現,則稱為軟骨症。

淚道狹窄
淚道是眼淚排出的管道,當淚道狹窄時,眼淚無法順利從淚道排出,常見於尚未發育完全的新生兒。

食慾降低
食慾降低通常會合併身體不適或倦怠,通常症狀並不明確。患者通常會覺得提不起勁、疲倦、睡不飽、全身痠痛,對生活和工作沒有動力等等。 食慾降低可能是短暫且容易自行恢復的生理疾病,也可能是反映精神倦怠的症狀之一,需要長期的關注。食慾降低會導致會使身體不適的狀態更加惡化,讓患者的體力和自我照護的能力下降,造成惡性循環。長期食慾降低、甚至演變成厭食的患者可能會逐漸脫離人群,遠離社交生活,體重急遽降低。對患者生理、心理與社會上的健康都有所影響。 出現厭食症狀的患者需要的不只是生理上的治療,也需要家人和朋友在心理上的支持,尋求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與社會適當交往的距離,是治療的主要目標。

腎病症候群
腎病症候群是一種腎臟疾病,此疾病因原來位於腎臟中具有過濾能力的腎絲球無法維持正常功能,引發腎臟功能損傷而造成尿液排出過多的蛋白質,而血液中蛋白質含量亦會降低,並增加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

本網站張貼之醫學文章是由第三人所提供並授權HTC張貼於網站,任何使用必須遵守使用條款以及尊重著作人之智慧財產權。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等均係由第三人所提供,僅作為衛教資訊參考使用,不具有醫療或診療目的,亦不得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或適用於任何醫療緊急情況、診斷或疾病及症狀治療。信賴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所生之風險,由您自行承擔。如有任何個人健康或醫療相關問題及疑問,建議您應立即諮詢醫師。若是醫療緊急情況,請馬上撥打119或當地緊急救護電話送醫急救。本網站並未推薦或為任何醫師或醫學文章提供者背書。本網站所提供外部網站資訊僅供參考,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