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症狀或疾病名稱


1459
缺血性壞死
指因血液供應不足造成骨組織壞死的情況,阻擋血液供應的原因可能為關節錯位、骨斷裂或是高劑量的類固醇藥物。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疾病,但最長見於30~60歲之成年人,此疾病會對骨頭造成長期的影響。

狐臭
人體有兩種汗腺,分泌的汗液都是無臭的。一為外分泌腺 (小汗腺),分佈於全身,分泌汗水以排除體熱,與體溫調節有關;二為頂漿腺 (大汗腺),主要分佈於腋下、鼠蹊部等周圍,分泌黏稠乳黃色的液體,與體溫調節無關。當腋下的汗液被生長在皮膚的細菌分解後,其產物會造成狐臭。

蝨病
蝨病為蝨子感染造成的疾病,依感染部位不同可分為頭蝨 (Pediculosis capitis)、體蝨 (Pediculosis corporis) 及陰蝨 (Pediculosis pubis)。頭蝨發生於頭皮;體蝨在身體的皮膚上;陰蝨則是在恥骨部位的毛髮或皮膚,也可能在腋毛、胸毛、眉毛或睫毛上。蝨病很容易經由直接接觸而傳染。

陣發性室性心搏過速
陣發性室性心搏過速指的是心臟跳動的節律比正常狀況還高,在正常狀況下時的心跳約為60到100下,可是發生陣發性室性心搏過速的患者,心跳卻時常高於120下,且持續至少30秒,其疾病的發生可能在任何年齡層中,但年長者較常發生。

體重增加
體重可能因為增加含水、肌肉或是脂肪量而增加。重量訓練的選手常常會藉由補充高蛋白飲食和重量訓練,增加肌肉量,使體重增加。但多數體重增加都是因為脂肪量增加的病態肥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目前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建議台灣成人的 BMI 應維持在18.5(kg/m2)及 24(kg/m2)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另外賀爾蒙的變化和懷孕過程中,也會增加一些體重。心衰竭或是罹患慢性肝腎疾病的患者,也會因為水腫的緣故,增加體重。 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都隨之提高。應該注意其風險,緩步以運動搭配飲食調整的方式,改善體重。

陰道癌
陰道是連接子宮與外陰部的肌肉管道,陰道癌是發生在陰道的罕見癌症,最常見的種類是鱗狀細胞癌,通常是發生在陰道表面的薄且平滑的細胞 (產道) 上,其餘的種類分別是腺癌 (製造黏液和其他液體的細胞)、惡性黑色素瘤和肉瘤。雖然很多種癌症都會轉移到陰道,不過發生在陰道的原位癌是非常少見的。初期的陰道癌被診斷時,是治療的最好機會,當陰道癌轉移後就會更難治療。

體液滯留
體液滯留會導致周邊水腫,通常發生在單側肢體,與淋巴無法排除多於體液有關,也可能會影響雙側上肢或雙側下肢。 淋巴系統是體內將組織中多餘體液回收到靜脈的系統,也同時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如果淋巴管因為某些原因阻塞,或是因為接受治療被大量移除,很有可能就會造成周邊水腫。 周邊的肢體會覺得相當緊繃、沉重,活動範圍也會受限,甚至會感到肢體疼痛、重複感染,長期下來,皮膚會變得較粗硬。年紀較長、過度肥胖或是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也有較高的機率會周邊水腫。 預防罹患體液水腫的風險,請盡可能做好保護措施、避免肢體受傷,減少過鹹的飲食。適度運動和伸展有助於癌症手術後患者的淋巴循環,避免拉傷傷口、減少在患肢上使用熱水袋或冰枕,盡可能抬高肢體,避免穿過緊的衣服都有助於減少體液滯留。

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
甲狀腺毒性週期麻痺症主要與甲狀腺亢進有關,因為肌肉細胞中的鉀離子流入細胞中,導致血鉀過低,引起突發性之肢體無力的症狀,因此任何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都可能與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有關。好發於20至39歲之間。

拉扯耳朵
新生兒生長的速度非常之快,有些父母會注意到新生兒會頻繁碰觸、拉扯耳朵。一般而言,這通常無關緊要,但如果合併哭鬧等,可能是值得注意的症狀。通常並不會危及生命,但可能會大大干擾幼兒的睡眠,如果行為相當頻繁,值得注意。 頻繁拉扯耳朵,可能是因為新生兒意識到自己具有耳朵或是正在安撫自己。耳朵皮膚過於乾燥、發紅發癢、過於敏感或是過敏,都有可能是新生兒頻繁碰觸耳朵的原因。如果孩子哭鬧不休、發燒、嘔吐、食慾變差、活動力變差,那麼應該尋求醫療人員檢查耳朵是否有感染等現象。

眼睛內聚力不足
眼睛內聚力不足為常見的疾病,因為常時間近距離觀看書本或是電腦,導致雙眼無法同時對焦的情形,會造成眼睛疲累,無法專心觀看同一物體等情形,或是造成隱性內斜視、複視的症狀。

本網站張貼之醫學文章是由第三人所提供並授權HTC張貼於網站,任何使用必須遵守使用條款以及尊重著作人之智慧財產權。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等均係由第三人所提供,僅作為衛教資訊參考使用,不具有醫療或診療目的,亦不得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或適用於任何醫療緊急情況、診斷或疾病及症狀治療。信賴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所生之風險,由您自行承擔。如有任何個人健康或醫療相關問題及疑問,建議您應立即諮詢醫師。若是醫療緊急情況,請馬上撥打119或當地緊急救護電話送醫急救。本網站並未推薦或為任何醫師或醫學文章提供者背書。本網站所提供外部網站資訊僅供參考,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