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症狀或疾病名稱


1459
耳鳴
耳鳴有可能是單邊也可能是雙邊發作,患者會突然聽到嗡嗡聲、口哨聲、高頻的尖銳聲響等。耳鳴的現象因人而異,有的耳鳴可以持續非常大聲,有的則非常小聲。有的耳鳴會突然出現,維持時間不超過數秒鐘,然後很快消失。也有的耳鳴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影響聽覺與睡眠。雖然除了患者以外的其他人都無法聽到,但耳鳴與幻聽不同,耳鳴通常只是無意義的單調聲音,而非對話。 耳鳴非常常見,多數人至少都會經歷過幾次突然耳鳴的經驗。耳鳴與年紀也有關,六十歲以上的長者,雙耳容易出現高頻音的耳鳴。長期待在環境音量很大的地方、耳垢過多都有可能與耳鳴有關。有些藥物具有耳毒性,可能會對聽力造成影響,也可能與耳鳴有關。

頭皮外觀異常
頭皮的皮膚病因為頭髮覆蓋,往往要等到頭皮發癢、疼痛才會注意症狀。除了頭皮發癢,通常還會伴隨頭皮屑、頭皮紅腫、頭皮出油,甚至因為搔抓過度,形成明顯的傷口、發炎感染。雖然頭皮的皮膚病,多數是非致命症狀,但這很可能意味著個人衛生習慣或生活環境有待改善。 脂漏性皮膚炎是最常見讓頭皮發癢的病症之一,頭皮屑就是脂漏性皮膚炎最初始的症狀,不少人都曾經有頭皮屑過多的問題。脂漏性皮膚炎常見於皮脂腺分泌旺盛處,當皮脂腺分泌過量的皮屑與油脂,會使皮屑芽孢菌增生。 另外光化性角化症、黴菌感染或皮膚過敏都有可能是造成頭皮外觀異常的理由。頭皮如果有異常的斑點或腫瘤增生,應該提高警覺,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排除是皮膚炎的可能。

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泛指胃部及腸子受到刺激所引起的發炎,造成原因包括吃了受到汙染的食物或對某項食物過敏,此外也有細菌或病毒等,所引起的腸胃黏膜急性發炎。

風溼熱
風溼熱是一種炎症性疾病。當由A群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膿毒性咽喉炎或猩紅熱處理不當時,其所出現的併發症即為風濕熱。風溼熱雖然會出現在幼童及成人,但最常見於5~15歲的孩童。 風溼熱可導致對關節、皮膚、大腦及心臟的永久性損壞,其中最嚴重的即為心臟損壞,包括心臟瓣膜損壞和充血性心臟衰竭。治療可以減輕發炎的組織受損、減輕疼痛及其他症狀,並預防風溼熱復發。

心肌炎
心肌炎是心臟的肌肉層發炎,最常引起心肌發炎的原因是經由病毒的感染。嚴重的發炎反應會造成心臟肌肉細胞損傷以及心臟電流傳導系統異常,導致心臟收縮及舒張的功能不良以及心律不整。

週期性嘔吐
週期性嘔吐是個罕見症狀,通常發生在小孩身上,大人較少受到影響。有此症狀的人會經常感到噁心想吐,一吐就是幾小時,甚至幾天,每次嘔吐的時間和程度通常固定。患者在發作後會覺得好多了,但過一個月左右後,又會經歷一次嘔吐期。這種嘔吐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無法光用感染或其他身體不適來解釋。 該症能夠跟隨患者很長的時間,從數月到數年不等。另外,這種嘔吐症狀有時會非常嚴重,使得患者必須住院治療。 雖然如此頻繁的嘔吐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只要改變生活方式和使用藥物,還是能夠控制症狀的週期。

暈眩
暈眩是一種症狀,而非一種疾病,當突然感覺到頭腦內或周遭環境在移動或旋轉時稱之。暈眩的感覺可能小到很難察覺、又或嚴重到會失去平衡感以及喪失日常生活能力。

夜間頻尿
一般而言,成人一天的尿液大約三公升左右,膀胱約莫 400 毫升左右會開始產生尿意,那麼上廁所的次數大約是六、七次左右都還算正常。但如果一天想上廁所的次數是幾十次,則很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之一。糖尿病患者一般會有喝多、吃多、尿多的三多症狀,需要盡早接受生活型態的控制。 理論上夜間的活動量和攝食量大減,多數人都能夠六到八個小時不需起床上廁所。如果好幾個晚上為了上廁所,需要起床多達兩次以上,則可以判定為是夜間頻尿。 除了糖尿病以外,膀胱過動症和攝護腺腫大、感染也會讓人覺得解尿不完全,會有一直想要上廁所的衝動。即便膀胱裡的尿幾乎沒有尿液,也會一直刺激膀胱收縮,放出上廁所的訊號。多尿也容易中斷患者的睡眠,導致患者精神不濟,影響白天工作與生活。 酒精和咖啡也會較為利尿,如果睡前有習慣喝酒或喝咖啡者,也容易因為這樣中斷睡眠起來上廁所。

川崎病
川崎病是1967年時由日本小兒科醫師Tomisaku Kawasaki提出的幼兒急症,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川崎病會導致全身中型動脈的動脈壁發炎,甚至包括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除了侵犯血管外,川崎病對於皮膚、淋巴結、黏膜 (口腔、鼻黏膜、喉嚨等) 都有影響。

佩吉特氏病
佩吉特氏病可分為乳房及骨頭兩種,而兩者並無相關。 - 乳房佩吉特氏病: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女性,是一種不常見的乳癌形式,病人本身常患有原位性乳腺癌或浸潤性乳癌。 - 骨頭佩吉特氏病:為骨質的正常生理運作受到干擾,導致骨頭變得脆弱、畸形,發生率隨年齡上升,和家族遺傳也有相關性。

本網站張貼之醫學文章是由第三人所提供並授權HTC張貼於網站,任何使用必須遵守使用條款以及尊重著作人之智慧財產權。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等均係由第三人所提供,僅作為衛教資訊參考使用,不具有醫療或診療目的,亦不得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或適用於任何醫療緊急情況、診斷或疾病及症狀治療。信賴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所生之風險,由您自行承擔。如有任何個人健康或醫療相關問題及疑問,建議您應立即諮詢醫師。若是醫療緊急情況,請馬上撥打119或當地緊急救護電話送醫急救。本網站並未推薦或為任何醫師或醫學文章提供者背書。本網站所提供外部網站資訊僅供參考,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