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症狀或疾病名稱


1459
白髮
部分或全部的頭髮變成灰白色或白色,隨著年齡老化,多數的人頭髮都會變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有些人可能在年輕時就有白頭髮,可能和基因遺傳、壓力或嚴重營養不良有關。

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昏迷是個會威脅生命的糖尿病併發症,會讓病患失去意識。如果患者罹患糖尿病且有過高或過低的血糖時,就有可能導致糖尿病昏迷。

發燒
發燒的常見定義是當體溫超過 38 C 以上,通常發燒意味著體內有感染或是發炎的現象。長時間的慢性發燒或是突然的全身高溫,都意味著不同的病徵。 對於一般健康成人來說,部分發燒的症狀,即便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僅憑免疫系統,通常幾天過後就能消失。有許多市售的退燒藥物,能夠暫時減緩發燒的症狀,但也同時抑制了身體的自然反應,使患者真實的疾病難以被發現。因此現代醫學認為,不應該過度使用退燒藥物,找出感染或發炎的真實病因,更為重要。 發燒的同時,通常會伴隨著發冷、全身顫抖、頭痛、味覺喪失、全身肌肉疼痛、虛弱、脫水等常見症狀。

血便
血便通常意味著下消化道出血,顏色和型態的不同,意味著出血點的位置離肛門口的距離也有所不同。多數血便的原因通常是良性的腸胃道疾病,積極治療後多半能夠緩解。人類消化道通常以十二指腸為界,十二指腸下段、空腸、迴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及肛門為下消化道,下消化道如果有出血的狀況,就會容易有血便症狀。 如果糞便顏色非常黑,甚至氣味異常腥臭,很有可能是胃部和十二指腸附近的出血;如果顏色偏紅,那表示很有可能是降結腸或直腸,甚至是肛門口的痔瘡出血。血便不一定會伴隨其他症狀,如果離肛門口較遠的腸道疾病,很有可能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但如果靠近肛門口,因為肛門擦傷、裂開,那就有可能會劇烈疼痛。平時適度攝取膳食纖維、多喝水、避免久坐,多走路,避免忍住便意,讓糞便較鬆軟,可以避免血便症狀。

葛瑞夫茲氏症
葛瑞夫茲氏症為自體免疫所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疾病,各年齡層皆可能罹患,但好發於20~40歲的女性。

顱骨骨折
頭顱骨是用來保護腦部組織、血管、神經等等,當有一處或多處的骨頭碎裂時,即為骨折,而骨折指的是骨頭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壓力而產生碎裂,而骨折的型態又有分,像是有橫向骨折、線性骨折、斜向骨折等等,另外,骨折也有下列幾種分類,而不論哪一類皆須盡速就醫治療: **開放性骨折或閉鎖式骨折** - 開放性骨折 (open fracture、compound fracture):可以從肉眼看到骨折處,表示皮膚已有外傷,也使得病毒細菌感染的風險增加,因此,醫生通常都會開抗生素給患者服用。 - 閉鎖式骨折 (simple fracture):也稱閉合式骨折,通常骨折處沒有傷口,所以感染的風險較低,不過仍需經過醫生的治療才會復原。 **完全性骨折或不完全性骨折** - 完全性骨折:骨折線有貫穿整個骨頭。 - 不完全性骨折:骨折線沒有貫穿整個骨頭。 **粉碎性骨折** 骨折線不只一條,表示骨頭已壓碎成很多塊。

巨細胞病毒感染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常見、透過體液接觸傳染的病毒,會持續潛伏在身體裡,多數人感染後因沒有明顯症狀而不自覺,但可能嚴重影響孕婦和免疫力較差者。

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屬於甲狀腺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也可能伴隨上呼吸道感染。這類疾病雖是短暫的,但是可能無法完全痊癒。

慢性腎衰竭
腎臟可以從血液中過濾廢物和過多的液體,使其經由尿液排出,當腎臟功能逐漸衰退時,便會導致慢性腎衰竭。當慢性腎衰竭進展到某一程度,過多的液體、電解質和廢物無法由腎臟代謝,便會堆積在體內。慢性腎衰竭的疾病進展緩慢,需時數個月或數年,有時候可能很難察覺症狀,甚至要到腎臟完全失去功能才會發現,此病進展到最嚴重的階段,稱為末期腎病變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此時腎臟不再能夠移除體內過多的廢物和液體,因而需要倚賴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原發性腎臟疾病
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有兩顆腎臟,是泌尿系統中的重要器官,有助於身體電解質的調節、維持酸鹼值平衡與調節血壓,並過濾身體中的廢物以尿液形式排出體外。原發性腎臟疾病為腎臟微血管有發炎與增厚,使腎臟裡的過濾系統有相互攻擊的情形的情形,造成水腫、高血脂與大量蛋白尿等一病程可分為急性與慢性腎小球腎炎。目前台灣常見的原發性腎臟疾病為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但以嚴重蛋白尿為表徵 (腎病症候群) 的腎絲球疾病,主要有膜性腎絲球病變、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與微小變化之腎絲球疾病等三種。

本網站張貼之醫學文章是由第三人所提供並授權HTC張貼於網站,任何使用必須遵守使用條款以及尊重著作人之智慧財產權。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等均係由第三人所提供,僅作為衛教資訊參考使用,不具有醫療或診療目的,亦不得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或適用於任何醫療緊急情況、診斷或疾病及症狀治療。信賴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所生之風險,由您自行承擔。如有任何個人健康或醫療相關問題及疑問,建議您應立即諮詢醫師。若是醫療緊急情況,請馬上撥打119或當地緊急救護電話送醫急救。本網站並未推薦或為任何醫師或醫學文章提供者背書。本網站所提供外部網站資訊僅供參考,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