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症狀或疾病名稱


相關科別 : 精神科

神經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定義


神經性暴食症是一種飲食失調,常見於青春期女性,患者會在短期間無法控制地狂吃,之後會以催吐、使用瀉藥、過度運動等不當的補償方式,來避免暴食後發胖。多數患者的體重正常或是有輕微過重,他們害怕變胖,會過度以身材和體重衡量自我價值。

%E5%BC%B5%E6%99%BA%E5%A8%81

症狀


神經性暴食症患者會反覆出現暴食行為,在短時間內吃下遠遠高出一般人食量的食物,無法控制自己吃的量。暴食後會感到很羞愧,害怕變胖,以不當的補償方式來避免變胖,包括:

%E5%BC%B5%E6%99%BA%E5%A8%81
  • 催吐:以手摳喉嚨催吐,手背產生齒痕或結痂,胃酸逆流而腐蝕牙齒,並造成食道炎、腮腺腫大。

    %E5%BC%B5%E6%99%BA%E5%A8%81
  • 使用瀉藥、利尿劑:電解質和酸鹼值不平衡,出現虛弱無力、心律不整。過度使用瀉藥,造成排便出現依賴。

    %E5%BC%B5%E6%99%BA%E5%A8%81
  • 過度運動

    %E5%BC%B5%E6%99%BA%E5%A8%81
  • 禁食

    %E5%BC%B5%E6%99%BA%E5%A8%81

併發症


  • 月經失調

    %E5%BC%B5%E6%99%BA%E5%A8%81
  • 焦慮、憂鬱

    %E5%BC%B5%E6%99%BA%E5%A8%81
  • 嚴重者可能會有自殺行為

    %E5%BC%B5%E6%99%BA%E5%A8%81

病因


神經性暴食症好發於青春期女生,造成神經性暴食症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可能和基因、缺乏對自我形象的認同感、焦慮、心靈創傷、社會所強調瘦即美的價值觀等因子有關。肥胖者、明星或是運動員,為了保持身材而過度限制飲食,可能會誘發神經性暴食症。

%E5%BC%B5%E6%99%BA%E5%A8%81

診斷


醫師依照症狀,配合抽血、驗尿等方式做診斷。

%E5%BC%B5%E6%99%BA%E5%A8%81

治療和藥物參考


治療可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兩部分。透過醫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家人和朋友一起來協助患者恢復健康。
心理治療

%E5%BC%B5%E6%99%BA%E5%A8%81
  • 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矯正患者不正確的想法和行為,建立患者正確的價值觀。

    %E5%BC%B5%E6%99%BA%E5%A8%81
  • 家庭式療法 (Family-based therapy):透過家人力量,協助患者暴食行為,使患者能夠控制自我飲食行為。

    %E5%BC%B5%E6%99%BA%E5%A8%81

藥物治療
Fluoxetine (Prozac®;百憂解):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為一種治療憂鬱症的藥,也具有治療神經性暴食症的作用,副作用為體重增加、腸胃不適等。

%E5%BC%B5%E6%99%BA%E5%A8%81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2016年1月29日). Bulimia nervosa. 2016年8月10日 擷取自 Mayo Clinic: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ulimia/home/ovc-20179821
  2. WebMD. (2014年11月14日). Bulimia Nervosa. 2016年8月10日 擷取自 WebMD:
    http://www.webmd.com/mental-health/eating-disorders/bulimia-nervosa/bulimia-nervosa-symptoms

更新日期

發佈日期


本網站張貼之醫學文章是由第三人所提供並授權 HTC 張貼於網站,任何使用必須遵守使用條款以及尊重著作人之智慧財產權。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等均係由第三人所提供,僅作為衛教資訊參考使用,不具有醫療或診療目的,亦不得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或適用於任何醫療緊急情況、診斷或疾病及症狀治療。信賴本網站所提供或刊載之醫學文章、內容、訊息所生之風險,由您自行承擔。如有任何個人健康或醫療相關問題及疑問,建議您應立即諮詢醫師。若是醫療緊急情況,請馬上撥打 119 或當地緊急救護電話送醫急救。本網站並未推薦或為任何醫師或醫學文章提供者背書。本網站所提供外部網站資訊僅供參考,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審訂者

審訂醫師邀請中

神經性暴食症 - 林佩穎 | DeepQ 醫學百科

撰稿者

林佩穎 學生

臺北醫學大學

聯繫我們

您的建議與回饋是我們進步的動力,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或想法,我們期待聽到您的聲音!
姓名


email


建議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