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最常見的先天性胸廓畸形,占所有胸廓畸形個案近90%以上,由於胸前壁胸骨、肋骨、軟肋骨向內凹陷,胸口骨架因而呈現碗狀、漏斗樣的病變,一旦胸腔空間受擠壓後,將壓迫心臟及肺臟進而影響心肺功能。漏斗胸並非罕見疾病,常被誤以為是身形瘦弱而忽略,而延誤治療最佳時機。
症狀
罹患漏斗胸的患者依據嚴重度於各時期出現的症狀皆有異同:
嬰幼兒時期:
%E5%BC%B5%E6%99%BA%E5%A8%81呼吸道感染的次數較多。
%E5%BC%B5%E6%99%BA%E5%A8%81食慾較差及飯後易嘔吐。
%E5%BC%B5%E6%99%BA%E5%A8%81
青少年時期:
%E5%BC%B5%E6%99%BA%E5%A8%81以心臟受壓迫的症狀較明顯,如:約有20-30%的病人有運動性心悸氣急的症狀,10~20%的病人有收縮期心雜音。
%E5%BC%B5%E6%99%BA%E5%A8%81多數病人不耐持久激烈運動,容易感到疲勞、前胸壓迫感。
%E5%BC%B5%E6%99%BA%E5%A8%81
成人時期:
%E5%BC%B5%E6%99%BA%E5%A8%81患者常併有輕度脊椎側彎,伴隨體能及外觀的缺陷。
%E5%BC%B5%E6%99%BA%E5%A8%81產生心理障礙如:孤獨、自卑、畏懼團體生活等現象。
%E5%BC%B5%E6%99%BA%E5%A8%81
病因
主要成因來自胸前骨骼生長不均勻所致,但確實致病的原因仍不明。
相關的迷思
鈣質:缺乏鈣質常聯想是否與骨頭發育異常有關,然而前述異常若出現在胸廓,大多呈現雞胸、複雜的畸形,少表現為漏斗胸。
%E5%BC%B5%E6%99%BA%E5%A8%81遺傳:漏斗胸的發病機制有許多說法,包含胎兒時期肢體對胸廓壓迫、胸廓本身不協調的發育、遺傳因素,然而目前並未發現導致漏斗胸的基因所在位置,因此,無法推論一定是由遺傳所致病。
%E5%BC%B5%E6%99%BA%E5%A8%81輕症:對於輕症患者而言,常誤解沒有表現出壓迫心臟的症狀就表示不會對心臟造成擠壓,凡是漏斗胸患者,只要胸骨凹陷,不論程度輕重都將壓迫心臟,差別在於壓迫的程度有無產生症狀。
%E5%BC%B5%E6%99%BA%E5%A8%81肌肉鍛鍊:漏斗胸是胸廓畸形,胸廓是人體骨性結構,鍛煉身體改變的是肌肉形態、體積,至多掩蓋骨骼的形狀,依然難以改變骨骼的形態。
%E5%BC%B5%E6%99%BA%E5%A8%81
診斷
漏斗胸通常在一出生時就可發現,不過到三歲前胸腔仍有自行塑形的空間,一般而言,胸腔右側凹陷的程度會大於左側,也有部份漏斗胸病人會隨年齡的增長,會由深盆形變成淺碟形,以上臨床症狀應透過醫師進行診斷與評估。
治療和藥物參考
目前以擴胸運動等方式對於矯正漏斗胸成效不太,而輕度漏斗胸如無明顯的功能或外觀問題,也未必要接受治療。對治療來說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進行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Ravitch procedure:
%E5%BC%B5%E6%99%BA%E5%A8%81將凹陷肋骨切除,再把胸骨切斷後墊高,肋骨切除後因肋骨膜仍在,在數個月後可再生長出正常的肋骨,而術後需減少活動。患者常併有輕度脊椎側彎,伴隨體能及外觀的缺陷。
%E5%BC%B5%E6%99%BA%E5%A8%81前胸留下明顯疤痕,美容效果差。
%E5%BC%B5%E6%99%BA%E5%A8%81
微創手術Nuss procedure:
%E5%BC%B5%E6%99%BA%E5%A8%81以弧狀金屬矯正板置入胸腔內將前胸壁頂起,把傷口從胸腔正前方移到兩旁,約兩到三年後,待評估胸壁形狀穩固後,再透過小手術將矯正版抽出,手術中不切除任何組織。
%E5%BC%B5%E6%99%BA%E5%A8%81以四歲以上至十六歲的兒童治療效果最好,術後恢復期較快。
%E5%BC%B5%E6%99%BA%E5%A8%81
參考資料
- Mayo Clinic. (2017年5月2日). Pectus excavatum. 2017年7月26日 擷取自 Mayo Clinic: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ectus-excavatum/home/ovc-20317460
- 小兒外科朱志純醫師. (2008年12月). 漏斗胸摘要. 2017年7月26日 擷取自 台灣漏斗胸(凹胸)病友協會: http://pectus.pixnet.net/blog/category/2888630
-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 (2017年6月6日). 核心課程-漏斗胸. 2017年7月26日 擷取自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 http://wwwu.tsgh.ndmctsgh.edu.tw/CS/lesson_10.html
- 胸腔外科陸希平醫師. (2011年7月3日). 漏斗胸的定義,成因,臨床症狀與治療 2017年7月26日 擷取自 西米露醫師的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luh572001/twblog/119859921